这个就是我们碰到最多的问题了,也是最头疼的事情,大概有下面三个原因:
1.人群标签
产品上架发布后,系统所收录的类目属性,标题等可以为产品打上基础标签,但是这个标签非常的弱。是需要我们后续持续做三率为产品深度打标,系统才能识别到产品标签。所以,我们无论是干预还是付费推广,吃标签的类目一定要做标签。对于干预来说,我们要做的是行为标签。
在做行为标签的时候,不是简单的浏览,而是要求浏览的产品必须符合我们我们产品的人群定位,很多人往往这一步就做错了,还是单纯的去做货比三家,这个其实意义不大的。
2.单量和递增问题
类目不一样,行业的转化也不一样,有的人习惯用1 3 5 7 9这样的小幅递增,也有的人习惯 2 2 2 4 7 8 9这样平稳的递增。方式都是对的,但是运用要灵活。首先要要搞明白自己的行业转化率,自己要做的什么词,基础销量门槛是多少,类目层级多少等等问题,才能去制定自己的计划表。有些店铺层级高,类目权重高,做小幅的递增就能起款。但是对于层级较低的店铺,干预的水分需要比较大,那就需要更快的增速和更大的单量,才能激发搜索。
3.产品本身数据
测款就不用说了,但是我们要明白测款的目的是让我们清楚产品的上限,以及是否值得投入更多推广成本。产品越好,对搜索的反馈越强,因为你做的是权重,获得的是展现量。进来流量多少完全取决于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