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人群标签?

作者:电商运营大王真  全文1358字 阅读需5分钟

引言

我们都知道,淘宝的算法是千人千面的,每个人打开的淘宝都不一样,这个都基于人群标签和产品标签的匹配,大部分的非标产品,都对标签有非常高的要求,标签错乱对于店铺往往是致命的,那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标签呢?特别是如果你补单的话,搞定标签更是难上加难。

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人群标签?

我们先来看一下好的标签长什么样,下方图片是生意参谋后台的人群截图,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人群,也是一个标签精准的人群,在生意参谋-流量访客板块里可以看到每天的进店访客是什么人群。

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人群标签?

在访客对比板块里,可以看到4个纵向分类,第一个是消费层级,第二个是性别,第三个是年龄,还有3个横向分类,分别是未支付访客、支付新买家、支付老买家。

简单地解读下这张图片,在消费层级未支付访客里,54%是70-140元客单价区间人群,在支付买家里73%是70-140元客单价区间人群,在老买家里72%是70-140元客单价区间人群。

如果未支付访客、支付新买家、支付老买家这3组数据重合度比较高的话,说明流量相对精准,如果进来的人都是0-50元的,成交的人是70-140元的,说明进来的人和真正购买的是两种人,就不精准了。

第二个是性别,截图上未支付访客的男性占57%,支付新买家的男性占59%,支付老买家的男性占66%,说明性别也是很准确的。第三个是年龄,下图中的三张饼图都很准,年龄都是31-35岁,占比几乎都是24%。

虽然淘宝后台有几千几万个标签,但是跟你直接相关的无非就是消费层级、性别、年龄、地域这类标签,只要这几类大的标签的重合度高,你的人群大概率是精准的。

我们都知道,匹配算法无非就是拿产品去匹配人,淘宝把产品的标签拿出来,再把人群标签拿出来,互相之间做匹配,比如一个消费者是90后女性,她的单笔消费层级大概是500元,还要看淘气值。

如果人群一旦不对,那你的流量是很难起来的,就算流量起来了,也会发现流量很不稳定,会掉得比较快,因为流量进来之后的数据会很差。

接着是购物意图,我们刚刚只是说到一个人群相对比较静态的标签,而购物意图就是完全动态的一个行为了,大部分商家在补单时,购物意图或者人群标签会变乱,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
我举个例子,作为正常顾客,你的需求是买一盏好看的,有个性的台灯,那系统是怎么考虑问题的?首先是台灯种类,还有各种风格,以及价格带,因此在有需求的情况下,还是有选择范围的。

当你想买一盏好看的,有个性的台灯,这个需求还不是精确需求,只是一个模糊需求,但也是有购物意图的,所以,购物意图是虽然不明确,但是有意图的,因此你一定不会看挂在墙上的台灯,也一定不会看很标准的台灯,也不会看很便宜的台灯。

为什么你总是搞不定人群标签?

我们再来看一下刷手,即使该刷手很负责任,但是由于他没有意图,就算让他去货比,他也会比得很随意。

假如让他去拍一盏台灯,要他去做货比,比如货比3家或者更多,但是在看台灯的过程中,是没有意图的。会什么台灯都看,什么风格都看,什么价格带都看。

这样的话就是在乱比,会造成购物标签的错乱,所以我们才会说,如果你要做非标类产品,找人补单的话,大概率的标签是错的。

就是因为刷手本身没有购物意图,而购物意图是没办法通过同类别产品去做货比实现的。

2020-04-09 22:41阅读1410次